
人在旅途原唱
《人在旅途》原唱是翁素英。《人在旅途》是由梁立人作詞、作曲,翁素英演唱的歌曲,新加坡產(chǎn)電視劇《人在旅途》主題曲,收錄于翁素英1985年1月1日發(fā)行的專輯《人在旅途》中?!度嗽诼猛尽肥怯尚录悠聫V播局出品,胡鶴譯執(zhí)導,吳岱融、向云、陳澍承、曾慧芬、何杰等主演,蘇殷、葉赫擔任編劇的劇情電視劇,于1985年在新加坡播出。該劇講述的在金碧輝煌的苔梨園大酒店中,貪贓枉法、坑蒙拐騙之事屢屢發(fā)生,富商何宏生(潘恩飾)的女兒曉恬(陳莉萍飾)來酒店開房,不巧遭到了一群紈绔子弟的調戲和騷擾,所幸得到了黃自勤的出手相助,才得以幸免于難。得知了女兒的越軌行為,何宏生大發(fā)雷霆,父女兩人當眾吵了起來,黃自勤(陳樹成飾)細心安慰,苦心開導,使得曉恬對他芳心暗許的故事。
《人在旅途》歌詞:從來不怨命運之錯,不怕旅途多坎坷。向著那夢中的地方去,錯了我也不悔過。人生本來苦惱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若沒有分別痛苦時刻,你就不會珍惜我。千山萬水腳下過,一縷情絲掙不脫??v然此時候情如火,心里話兒向誰說。我不怕旅途扒肆姿孤單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我不怕旅途孤單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何國杰雹弊,新加坡知名唱片制作人、資深編曲人、音樂人、作曲家。為王杰、小虎隊、春絕巫啟賢、到劉德華、姜育恒、郭富城、林志穎、蘇有朋、黃格選、梅艷芳、呂方、葉倩文、譚詠麟、林子祥等多名歌手作過編曲工作。
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論"的思想家托馬斯·潘恩的經(jīng)典著作及評價
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英裔美國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革命家、激進民主主義者。生于英國諾??丝?,曾繼承父業(yè)做過裁縫,后來做過教師、稅務官員,后來投身歐美革命運動。1792年他被選入法國國民公會。1802年在杰斐遜總統(tǒng)的邀請下,潘恩返回美國。1809年6月8日在紐約格林尼治村林苑路59號去世,享年72歲。 美國獨立戰(zhàn)爭期間,他撰寫了鏗鏘有力并廣為流傳的小冊子《常識》極大地鼓舞了北美民眾的獨立情緒,也被廣泛視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后來受到法國大革命影響,潘恩撰寫了《人的權利》,成為啟蒙運動的指導作品之一。 今日之美國是自由民主的代名詞,而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論"的,便是這位"美國體制之父",他將半生心血,都傾注在《常識》這本不到50頁的政論小冊子里。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名稱也出自潘恩。 主要作品 常識 潘恩最廣為人知的一本書。 1776年1月10日,潘思在羅什等人的鼓動下,匿名發(fā)表他那篇驚駭世俗的小冊子。在這本不過50頁的小冊子中,他宣稱這些真理如常識一樣自然可信: 1."喬治三世只不過是大不列顛皇家畜牲",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惡之源。英國王室并不神圣,因為據(jù)英倫三島征服史記載,英王的"始祖是某一伙不逞之徒中的作惡多端的魁首。"。 2."和解與毀滅密切相關",獨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英國屬于歐洲,北美屬于它自己","現(xiàn)今是分手的時候了"。 3.獨立之后,實行共和政體。"讓我們?yōu)?* 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推翻國王這一稱號,把它分散給有權體驗這種稱號的人民"。"只要我們能夠把一個國家的專權形式,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立的政體留給后代,花任何代價來換取都是便宜的"。 《常識》不出三個月,發(fā)行12萬冊??備N售量達50萬冊以。當時200萬北美居民中幾乎每一個成年男子都讀過或者聽過別人談這本小冊子。當時在非常多鄉(xiāng)村茅舍,如有幸擁有一本藏書,那自然是《圣經(jīng)》,可是假如擁有第二本,那就是《常識》。在非常多大陸軍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本讀得皺巴斗戚巴的《常識》。一家英國報紙驚嘆:"許多讀過這本書的人改變了態(tài)度,就算是一小時之前,他還是一個強烈反對獨立思想的人。"華盛頓曾承認這本書在"許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個在內,引起了一種巨大的變化"';《常識》一書還為《獨立宣言》及其在國內鋪平了道路。歷史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在《獨立宣言》中強調的那些民主原則早已為《常識》以更酣暢淋漓的語調闡述過?!丢毩⑿浴返哪俏蛔髡咭苍孤食姓J,他引用過《常識》,并對此"引認為榮"。 人權論 即《人的權利》 當柏克起而攻擊法國革命時,1791年3月,他在倫敦出版《人權論》,激烈抨擊柏克的《法國革命感言錄》,引起英吉利海峽兩岸輿論界的轟動。在書中,他在一個比柏克視野遠為廣闊的背景上,突出勾勒法國革命的劃時代意義。它沖破了當時籠罩于整個西方先進思想界對英國君主立 * 體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這一政體,給當時還處于摸索狀態(tài)的法國革命指明了共和主義的嶄新方向。 摺疊編輯本段影響貢獻 潘恩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早將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區(qū)分開來。他以為前者是由人們的欲望產(chǎn)生的,目的在于維護幸福;而而者是由人們的邪惡產(chǎn)生的,是為制止人們的罪行。 他指出 * 的作用最多在于解決社會與文明所不便解決的少量事務,正式的 * 不過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小部分。這種重視市民社會自治功能的思想間接地影響并反映了美國的國家政治理念。 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1776年《常識》一書把國空廳陵王和議會的權威撕成了碎片,……從那以來,除《湯姆叔叔的小屋》外,在美國,再也沒有一個出版物曾發(fā)生那樣巨大的反響"。 拿破侖:極為推崇潘恩,告訴潘恩他枕下總放著一本《人權》,稱潘恩為「共和國的火炬,一切傳奇中最偉大的人物」,后拿破侖背棄共和,實行獨裁,潘恩毫不留情地譏之為「前所未有的江湖騙子」。 羅伯斯庇爾在他自個創(chuàng)辦的專政刊物《 * 捍衛(wèi)者》1792年6月號摘要轉載了《人權論》伏槐,熱情稱贊潘恩"是一個人類決定權最雄辯的辯護者"。 一位西方學者以為:"發(fā)生在柏克和潘恩之間的這場大辯論,大概是英國歷史上過去發(fā)生過的意識形態(tài)論戰(zhàn)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場論戰(zhàn)"。 羅曼·羅蘭為潘恩的悲劇打抱不平,曾預告要給"勇敢的空想主義者托馬斯·潘恩"作傳,把潘恩列入他的英雄長廊,與貝多芬、托爾斯泰等人作伴。至于與潘恩同時代的那些大革命家、大專政家,他卻一個也沒放在眼里。 負面評價 迪安事件之后,美國上層社會說:"他升起象一支火箭,墜落如一根柺杖"。 美國公使莫里斯寫信給國務卿杰弗遜說:"他在獄中以著書反對耶酥自娛。我傾向于以為,他在獄中假如安分守己,也許能有幸被人遺忘。他如果引入過多注意,那把早就懸在他頭上的利斧也會落下來了"。 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一個人縱然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也需要有些世故,才能得到贊揚"。
托馬斯潘恩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托馬斯·潘恩(1737~1809年)生于英國諾福克郡李慧塞特福德一個基督教教友會信徒的家庭。年輕時做過裁縫、教師和稅務官。1774年到北美后投入獨立革命運動,歷時13年。在此期間,他擔任過報刊編輯沖胡、格林將軍的副官、大陸會議外交委員會秘書、賓夕法尼亞議會秘書等職務。美國獨立后,潘恩于1787年回到歐洲,往返于英法兩國,積極參加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斗爭。1802年以前,主要在法國,曾參加法國大革命,獲得法國公民資格,做過國民議會議員。在法國議會,潘恩站在吉倫特派一邊,反對處死國王路易十六。雅各賓黨專政時,取締外籍議員,潘恩被囚禁于巴黎盧森堡監(jiān)獄(1793年12月);在當時美國駐法大使門羅的營救下,潘恩于1794年哪判答獲釋,出獄后仍居住在法國。1802年,再度去美國。這時他對美國國內政策的觀點遭到聯(lián)邦黨人的攻擊。1809年,潘恩病死于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