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久久亚洲综合色,大地影视mv高清视频在线观看,曰本真人性做爰全过程视频,sesewo,麻豆成人久久精品综合网址

首頁 > 資訊攻略 > 游戲攻略 > 問:印光大師是怎樣發(fā)明十念計數(shù)念佛方法的(印光大師開示十念法念到入定)

問:印光大師是怎樣發(fā)明十念計數(shù)念佛方法的(印光大師開示十念法念到入定)

作者:you6 來源:天游快遞 2023-09-10 16:36:02

問:印光大師是怎樣發(fā)明十念計數(shù)念佛方法的 民國高僧印光法師(18621940)于1917年發(fā)明的邊念佛邊從一到十計數(shù)的攝心念佛方法。
印光大師撰
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dāng)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dāng)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陪純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dāng)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尺亂鏈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dāng)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dāng)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fù)攝心記數(shù)。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dāng)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陵孫。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印光大師十念計數(shù)法念佛時心里用數(shù)數(shù)記佛號嗎 十念就是通物枯過這個讓心不外馳,剛開始時是方法,身心收攝后可以隨意念誦即可,你計數(shù)的時候心念就沒有走御模。也鎮(zhèn)螞緩就慢慢收攝。 怎么用佛珠計數(shù) 用佛珠計數(shù)容易分心,容易起妄念。印光大師不推薦用佛珠計數(shù),用大師提倡的十念記數(shù)法很好用啊。印光大師強力推薦的念佛的方法:十念記數(shù)法,與常規(guī)念佛方法功德利益有天地之別。

【十念記數(shù)法的好處】
1、全心力量,都放在一句佛號上面,因為無暇再起妄念;
2、是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3、可萬修萬人去(西方極樂世界)
4、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

簡單說:用十念記數(shù)法念佛,久而久之,不求一心不亂,自得一心不亂(即是大勢至圓通章里面說的“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十念記數(shù)法的產(chǎn)生由來】
1、念佛最好心無雜念,但很難做到(心難歸一)
2、如果能做到“攝心切念”,就可以心無雜念
3、要做到“攝心”,首先要“至誠懇切”
4、如果“至誠懇切”,心仍然無法歸一,仍有雜念,應(yīng)當(dāng)要“攝耳諦聽”(附一)
5、“攝耳諦聽”仍然妄念很多,即用“十念記數(shù)法”

【十念記數(shù)法由誰發(fā)明】
1、此方法由印光大師發(fā)明。
2、印光大師之前弘揚凈土法門的高僧大德,并未談到十念記數(shù)法念佛,因為古人根性很好(人根尚利),所以無需記數(shù)就可以讓心歸一(心無雜念),這里印光大師暗指自己是鈍根之人。
3、印光大師認為自己念佛的心難調(diào)伏,才認識到這十念記數(shù)法念佛的確很妙,而且印光大師對這個方法經(jīng)過多次檢驗,不是隨口就說說的,那樣就不負責(zé)任。

【十念記數(shù)法適合哪些人】
1、利根之人不需要十念記數(shù)法
2、印光大師認為自己是鈍根,所以印光大師也需要,否則也不會發(fā)明這十念記數(shù)方法。

【十念記數(shù)法詳細介紹】
1、念佛時,從第一句到第十句,每一句每一個字念的清清楚楚,記數(shù)也清清楚楚。
2、到第十句念完時,再從第一句到第十句,如此循環(huán)。不可以念到十一、十二...二十、三十...。
3、隨念隨記,念一句佛號,記一個數(shù)字。只能用心記數(shù),不要手掐佛珠,不要用佛珠記數(shù)。
4、如果從一一直記到十有難度,可以分兩口氣念完十句,先從一至五,再從六至十。如果仍然費力,可分三口氣念完十句,先從一至三,再從四至六,最后從七至十。
5、每一句佛號中的每一個字,都要念的清楚、記得清楚、聽的清楚。有這幾個清楚,妄念自然就沒法生起來,久而久之,就可以做到一心不亂。

【十念記數(shù)法演示】
1、一口氣念十句、記十句演示:
提示:每一個字做到3個清楚:心里清楚、口念清楚、耳聽清楚,每字之間用“”隔開即表示此意,不要隨口滑過,以下同理。

(110)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1)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2)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3)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4)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5)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6)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7)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8)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9)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10)

......如此110循環(huán)

2、兩口氣念十句、記肆散十句演示:亮鬧

(15)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1)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2)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3)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4)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5)
(610)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6)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7)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8)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9)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10)裂鍵氏

......如此110循環(huán)

3、三口氣念十句、記十句演示:

(13)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1)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2)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3)
(46)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4)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5)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6)
(710)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7)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8)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9)南無阿彌陀佛(心里記10)

......如此110循環(huán)

【附一:攝耳諦聽】
1、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2、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3、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文鈔原文轉(zhuǎn)載=================
◎至于念佛,心難歸一,當(dāng)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于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dāng)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shù),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愿與天下后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shù)者,當(dāng)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dāng)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dāng)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shù)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shù)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yǎng)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shù)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shù),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fù)攝心記數(shù);則憧憧往來者,朋從于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shù)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dāng)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yǎng)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shù),行住坐臥,皆無不宜。(正)復(fù)高邵麟書四
感謝隨喜功德師兄。